加载失败
Google 发布名为 Google Antigravity 的 AI 辅助开发工具并以“新纪元”式语言宣传,但评论揭示实际客户端看起来是基于 VSCode 的分叉编辑器并支持多种模型(如 Gemini、Claude Sonnet、GPT-OSS 120B)。讨论基于两类前提:一是对基于 VSCode 的分叉和官方未披露实现来源的透明度要求,二是对 LLM 工作机制、遥测(telemetry)和 TOS 导致的隐私/代码归属担忧。评论中还提到可用性细节(已为 Linux 打包)和 UX 问题(页面滚动被修改),总体在质疑营销话术的同时评估技术实现与信任成本。
多位评论指出 Google Antigravity 看起来是一个基于 VSCode 的分叉(VSCode fork),并且与 Cursor 非常相似,原始评论还列出了它支持的模型清单。批评集中在官方博客没有提及这一实现细节,评论者认为在发布时未披露来源是不尊重社区的做法。有人对不断出现的 VSCode 分叉表达疲态,担心重复造轮子和编辑器生态碎片化问题会随之而来。整体观点关注透明度与实现来源的诚实披露,而非仅被营销话术吸引。
多条评论对数据隐私和供应商锁定表达强烈担忧,质问使用该编辑器是否意味着 Google 能访问用户代码并可能被重新使用或标记为“AI generated”。尽管有人指出“That's not quite how LLMs work”以纠正对大模型直接复制的误解,但更多人提醒要审查 TOS 与 telemetry(遥测)条款并警惕历史上的关停或“switcheroo”风险。作为技术证据,一位用户启动时看到程序打印了 Cloud Code 的 URL(daily-cloudcode-pa.sandbox.googleapis.com),被用来支持后端连接与遥测上报的担忧。评论总体把信任成本、帐号依赖、长期支持缺失和隐私条款放在首位来评估是否采纳该工具。
首条评论列出了 Antigravity 支持的模型:Gemini 3 Pro(High/Low)、Claude Sonnet 4.5(含 Thinking 版本)和 GPT-OSS 120B(Medium),显示并非只能用 Gemini。另有评论对此表示欢迎,认为不把用户锁定在单一模型生态是积极信号。支持多模型的事实被视为更灵活的架构选择,暗示 Google 可能允许接入第三方或开源模型来满足不同需求。评论者把这点作为抵消厂商锁定忧虑的一个缓和因素。
有评论直接对标题或宣传中的“New Era”式措辞表示厌倦,认为此类表述更像营销噱头而非实质性进步。单条评论问道“我们还需要多少个新纪元”,反映了对过度炒作的普遍不耐烦。这一观点强调用户更在乎工具的透明度、长期可用性和隐私保障,而非空洞的宏大叙事。总体语气是对宣传语言保持怀疑并要求实证而非口号。
有用户注意到项目已为 Linux 打包,表明在分发与可用性层面做了工作,这对想试用的人来说是正面信息。与此同时也有用户抱怨页面滚动行为被修改并询问如何禁用,反映出页面或客户端存在 UX/交互上的小问题。这些细节显示产品在可达性与初始体验上既有亮点也有瑕疵,可能影响早期采纳者的评价与传播。
VSCode fork: 基于 Visual Studio Code(微软的开源代码编辑器)源码或框架制作的衍生编辑器,通常复用 VSCode 的核心与扩展生态,但会带来生态碎片化、兼容性和许可方面的考量。
LLM: LLM(Large Language Model,大规模语言模型),用于生成或补全代码与文本,其训练数据、记忆与输出机制会影响隐私、可复用性与归因问题。
telemetry: telemetry(遥测)指应用收集并发送的使用与诊断数据(如行为、崩溃与后端请求),厂商用于改进产品但也会引发关于数据所有权和隐私的担忧。
Cloud Code: Cloud Code(Google 的云端开发工具/插件集合),评论中出现的 daily-cloudcode-pa.sandbox.googleapis.com URL 暗示编辑器启动时可能会与 Google 的某个后端或遥测端点建立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