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失败
这段讨论源自对 OS/2 Warp 为 PowerPC 移植版的回顾與评论,牵涉到 1990 年代早期厂商在 CPU 架构押注上的策略。OS/2 Warp(IBM 的图形化操作系统)曾被移植到 PowerPC,反映出当时 RISC 与 CISC 之争、摩尔定律下硬件快速迭代与软件长周期开发的矛盾。评论中同时提到 Windows NT(Microsoft 的企业操作系统)刻意做成可移植并最初在 i860、MIPS 等非 x86 平台上开发,Pentium/Pentium II 的崛起又改变市场预期;并引用 VirtualPC(在 PowerPC Mac 上运行 x86 的仿真软件)和若干未量产移植案例来补充背景。
评论对为何把 OS/2 移植到看似走上死路的 PowerPC 产品线感到好奇:是出于技术挑战还是另有商业考量。有人认为若把精力投向 Power Mac 可能更有市场吸引力。讨论还关注 x86 仿真的来源与实现方式,猜测可能由第三方已有的仿真器移植或内部实现。有人举出 VirtualPC 在 PowerPC Mac 上运行 TurboTax 的实例,说明当时存在可行的仿真路径来运行 x86 应用,从而影响移植决策。
多条评论把此类奇怪移植归因于 90 年代硬件快速演进与软件长期产品周期并存的矛盾:厂商担心押错架构,于是同时为多种指令集做移植以“去风险”。当时普遍认为 RISC(精简指令集)最终会胜出,但并不确定是哪一种 RISC 会成为主流,因此出现广泛的跨架构移植。随后 Intel 在 Pentium、Pentium II 世代显著改进 x86,动摇了 RISC 的预期优势,导致许多先前的 RISC 移植后来被放弃或撤回。评论把这种“先移植再回撤”的现象看作当时产业与技术不确定性的直接后果。
评论回顾 Windows NT 的核心设计目标之一是跨 CPU 架构可移植性,微软团队甚至先在非 x86 平台(如 Intel i860 和 MIPS)上开发 NT,再移植到 x86,以防止 x86 特殊代码渗入内核。历史细节被提及:Windows NT 3.1 在 Intel x86、PC-98、DEC Alpha 和 ARC-compliant MIPS 等平台发布,NT 3.51 在 1995 年新增对 PowerPC 的支持。还有人提到对某些厂商(如 Intergraph)的移植最终未正式发布。评论并推荐《Show Stopper!》一书作为 NT 早期开发与策略的背景资料。
有评论怀念如果 PPC 615、OS/2、WordPerfect 与 Lotus 能同步到位,或许能改变当时市场格局,但也有人质疑这能否抵消 Intel 的规模化硬件成本优势与 Microsoft 的生态控制。讨论把焦点放在执行与出货时机:反例指出 Windows 95 成功在于抓住仍以 DOS 为主的大量用户基数,而非单纯从 Win 3.1 升级,暗示及时推出且满足用户需求比架构押注更关键。总体上,评论在“技术或合作能否改变经济/生态格局”上没有一致结论,更多强调时机和执行力的重要性。
PowerPC: PowerPC(由 IBM、Apple 与 Motorola 推动的 RISC 指令集架构),90 年代用于多款工作站和早期 Mac 机,是被移植目标之一。
RISC: RISC(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精简指令集计算),一种 CPU 设计哲学,90 年代被业界视为可能胜出路线,促成大量跨架构移植。
CISC: CISC(Complex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复杂指令集计算),x86 属于此类,Pentium / Pentium II 的改进使得 CISC 在市场上重新获得竞争力。
x86 emulator: x86 emulator(x86 仿真器)指在非 x86 CPU 上模拟或动态翻译 x86 指令与环境的软件或硬件层,例子有 VirtualPC,可在 PowerPC Mac 上运行 x86 应用。
可移植性(Portable OS): 可移植性指操作系统设计能够脱离特定 CPU 架构而在多种处理器上运行,Windows NT 的早期开发即以跨架构可移植为核心目标(在 i860、MIPS 等平台先行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