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Hacker|极客洞察

🛠Raspberry Pi Pico 用 PIO 实现 100 Mbps 以太网(仅发送、无 PHY)
你打算拿 Pico 去生产级替代网卡吗?

🎯 讨论背景

这是对一个把 Raspberry Pi Pico(基于 RP2040 微控制器)用其 PIO(Programmable I/O)外设实现 100 Mbps 以太网发送的概念验证的讨论。评论深入探讨了“这是不是算 bit‑banging”的语义、Pico 演示仅做 transmit‑only(未实现接收)、以及实现合规以太网通常需要外部 PHY(物理层收发器)和磁隔离等硬件。讨论还把该案例放在硬件功能从 CPU 到卡/协处理器再回归的历史演进中比较,列举了 8087、SSL 加速卡和现代 NIC offload(如支持 kTLS 的高端网卡)作为类比。最后评论涉及替代芯片(ESP32、PSoC、Zynq)、RP2040 生态与社区库、以及更高速/双工场景(1 Gbit 需要更高时钟与回波消除)的技术限制。

📌 讨论焦点

计算硬件的“轮回”与硬件加速演进

评论把这项 hack 放在计算硬件功能从软件到外设再回归的历史循环中:早期功能先由 CPU 软件实现,随后移到专用板卡或协处理器,最后又被集成或以可编程硅形式回归。具体历史例子被提及包括 8087 浮点协处理器、早期的 PCI SSL/加速卡,以及后来 CPU 加入加密指令和内建 FPU 的演变。现代网络世界的类比是 NIC 的 offload(例如支持 kTLS 的高端网卡),有公司用 NIC 加速到单机百 Gbps 级别的加密流量。评论预期未来还会看到把通用 CPU 模型压缩到 chiplet 或可重编程单元上,以便再次把网络驱动等功能下放或重构。

[来源1] [来源2] [来源3] [来源4] [来源5] [来源6] [来源7]

PIO 与“bit‑banging”语义与能力之争

讨论聚焦于是否应把用 PIO 实现的高速信号称为“bit‑banging”。一派认为 PIO 是 RP2040 上独立运行的小型可编程外设,能缓冲并以精确时序直接切换 GPIO,把严格时序工作交给硬件,因此不能简单等同于传统 CPU 逐位切换引脚的 bit‑banging;另一派则认为本质上还是用可编程逻辑通过软件定义时序,算是一种更快的 bit‑banging。技术细节被多次提出:100 Mbps 以太网要求约 125 MHz 的 IO 时钟,如果希望每次转换只保留 3–4 个 CPU 周期来加载数据,主频需求非常高,否则就必须依赖像 PIO 这样的外设。评论还延伸到 FPGA 的可编程性何时算作 bit‑banging、以及把可编程外设称为“cheaty” 的争论。

[来源1] [来源2] [来源3] [来源4] [来源5] [来源6] [来源7] [来源8] [来源9] [来源10] [来源11] [来源12]

演示的局限与实际可用性(TX‑only、PHY、信号完整性与 PoE 风险)

许多评论指出这只是一个发送(TX)示范,文中也明确是 transmit‑only,接收实现是更困难的部分。把信号做成合规以太网需要外部 PHY(物理层收发器)、磁隔离与线路驱动,缺少这些会产生信号完整性问题并且在遇到 PoE(以太网供电)时会毁坏 Pico 的 3.3V 引脚。还有人批评演示用的线缆非常短,不代表真实链路;技术上 1 Gbit 需要更高的接口时钟与全双工回波消除,通常离不开外部 PHY,单片或纯 bit‑bang 达到千兆几乎不现实。另有讨论指出单对以太网(single‑pair Ethernet)和嵌入设备用的小型物理接口作为替代思路,但仍需 PHY 支持。

[来源1] [来源2] [来源3] [来源4] [来源5] [来源6] [来源7] [来源8] [来源9] [来源10]

便宜 MCU 的创客热情、替代方案与生态/工具链讨论

评论里充满对廉价且功能强大的 MCU(几美元级别)的热情,大家讨论了各类有趣的创客项目并感慨现在的可得性。多人比较了 Pico(RP2040)与 ESP32(带以太网 MAC 但仍需 PHY)、PSoC(集成可配置模拟/数字模块)与 Zynq(FPGA+ARM SoC)的适用场景,指出不同器件在生产级可用性与示例支持上的取舍。还有对 RP2040 官方示例和 SDK 的批评(例如 I2S 等外设需要社区库补全),但社区贡献的库和 Pico2/RP2350 上的 HSTX 专用串行输出 demo(用于高吞吐 HDMI/USB3 捕获)也被多次提及作为实证。评论同时讨论了产量、成本、以及可能的仿冒/供应风险。

[来源1] [来源2] [来源3] [来源4] [来源5] [来源6] [来源7] [来源8] [来源9] [来源10] [来源11] [来源12]

📚 术语解释

PIO: PIO(Programmable I/O):RP2040 上的可编程外设,能运行小型指令集独立控制 GPIO、缓冲并以精确时序输出或采样信号,减轻主 CPU 的实时时序负担。

bit‑banging: bit‑banging:用软件直接按位驱动 I/O 引脚以产生通信时序的做法,传统含义指 CPU 逐位切换引脚;讨论中争议点在于是否把 PIO/FPGA 的可编程硬件行为也称为 bit‑banging。

PHY: PHY(Physical Layer):以太网物理层收发器,用于把 MAC 层数据转换成差分电平并提供磁性隔离与线缆驱动,实现合规的以太网链路。

MII / GMII: MII/GMII:MAC 与 PHY 之间的并行接口规范,MII 常见于 10/100 Mbps(典型 25 MHz 时钟),GMII 为千兆版,对应 125 MHz 等更高的时序与线路完整性要求。

RP2040: RP2040:Raspberry Pi 基金会推出的双核微控制器,Pico 板使用该芯片,特色是低价与内置 PIO,但在部分常见外设和官方生产级 SDK 支持上依赖社区补充。

PoE: PoE(Power over Ethernet):通过以太网线缆供电的技术,可能把 ~48V 送到设备端口,未经保护的 MCU 引脚(如 Pico 的 3.3V 引脚)会被高压损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