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失败
这则帖子的起点是一个用来对付引用 ChatGPT 的被动讽刺静态网页,引出社区对大型语言模型(LLM,Large Language Model)可靠性的广泛讨论。评论里关注两条主要线索:一是现代聊天式模型(例如 ChatGPT、Gemini、Claude)是否以及如何“引用”外部来源——很多实现依赖周边的检索或工具调用(RAG/工具链),但模型本身也会伪造引用;二是如何在职场里分配核验责任和制定可操作的 AI 使用规范。讨论还涉及术语混用(RAG 与 retrieval agent)、模型采样导致的输出不稳定、以及讽刺回应在职场中的道德与实用后果。
部分评论认为把 LLM 简化为“预测下一个词”虽在技术上成立,但作为通用反驳会成为思想终结语,掩盖模型被优化以取悦人类或强调可读性而非事实核验的事实。有人用“掷骰子填等式”的类比说明:即便文本看起来正确,如果生成过程不可靠(随机采样、未校验的归纳),结果也应被怀疑。讨论区分了“结果正确但过程有问题”与“表达媒介(纸张/磁盘)如何传递信息”两类不同关注点,并指出人类交流中也常见这类凭直觉断定的错误。评论因此呼吁关注生成过程和验证流程,而不是只重复“只是预测下一个词”这种口号。
许多评论把焦点放在引用与检索增强(RAG)或“toolcalls”(工具调用)上:部分系统(如有人提到的 Gemini、付费 ChatGPT、Claude)确实能在回答中附带链接,但这通常来自外围搜索或工具链,而非模型本身固有的、可验证的“记忆”。评论提供了具体危例:模型在没有真实检索时会伪造引用或修改 URL(出现断链或来源不符),并提到像 Perplexity 被指控“捏造来源”的报道说明风险真实存在。还有人争论术语(RAG vs retrieval agent)与实现差异,最终结论是:只有当答案确实由检索结果注入并附上真实来源时,引用才有可核验性,否则所谓“引用”可能是模型自由生成的虚构内容。
[来源1] [来源2] [来源3] [来源4] [来源5] [来源6] [来源7] [来源8]
多位评论建议公司设立简单明确的 AI 使用期望:允许使用 AI 工具,但由使用者对交付物负责,必须验证数据、测试代码并确认引用来源。实用做法包括要求分享聊天记录或 prompt(“把聊天给我看”)以便追踪信息来源,或在团队内部把用 AI 的举证责任推回给引用该结果的人。有人强调这比空谈“LLM 不是事实”更有效:教育员工如何核验、不要直接复制粘贴,以及在关键决策场景中强制二次核实。极端意见里甚至有人建议如果管理层把模型权威置于专家之上,应考虑离职或其他强烈回应。
[来源1] [来源2] [来源3] [来源4] [来源5] [来源6]
关于用被动攻击式静态网页(例如题中那类“回复 URL”)回击引用 ChatGPT 的做法,评论分歧明显:一些人觉得解气且属互联网传统(类似 lmgtfy 或 comicsanscriminal 的幽默),另一些人警告这类行为不职业、可能导致惩处甚至“可被解雇”。反对者建议把关切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或提供可讨论的新闻/文献,而不是靠讽刺链接终结对话,因为那样只会把问题个人化并损害沟通效率。讨论同时把这类站点归入“早期网络嘲讽惯例”的延续,并提醒注意职场后果。
[来源1] [来源2] [来源3] [来源4] [来源5] [来源6]
很多评论把 LLM 输出与维基百科、StackOverflow 等传统资料做比较:维基百科有明确的可验证性和来源政策(Wikipedia:Verifiability),因此内容更易被追溯與审查,而 LLM 的训练语料通常未经同等人工编辑或逐条核验。有人指出历史上的教训(以前被教导别直接引用 Wikipedia)提示我们今天面临更深层的数字素养挑战:要学会判断信息来源、理解何时需要查证原始出处。也有评论认为在许多简单事实查询上现代 LLM 已接近维基或搜索引擎的效果,但共同结论是:不可省略人工核验与来源审查。
评论反复提到同一提示在不同模型、不同时间或在模型微调后常常产生不同答案的事实:这部分源于推断阶段采样(sampler/temperature)对输出多样性的引入和模型更新带来的变化。因此把一次性聊天摘录或单次回答当作不变的权威是危险的;在重要场景应重复查询、换模型或要求可核验的外部来源。多条评论建议在关键决策、合规或技术实现上避免单凭一次 LLM 输出做决定,改以可验证的证据为准。
LLM(Large Language Model, 大型语言模型): 通过在大量文本上训练以学习语言统计规律的模型,通常以预测下一个 token 的方式生成连贯文本;实用系统常对其微调并与外部检索或工具结合。
RAG(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 一种把外部检索到的文档或搜索结果注入到生成模型上下文中的架构,旨在提高答案可验证性,但实现方式、检索质量和摘要准确度各异。
hallucination(幻觉): 指模型生成不存在或错误的事实、伪造引用或链路的行为,常发生在缺乏外部检索或约束时,需人工核验来源以判真伪。
toolcalls / 工具调用: 在对话系统中由模型或外围代理触发的外部操作(如 web 搜索、知识库检索、API 请求等),这些调用可以提供可验证的来源,但也会带来集成与摘要错误的风险。
采样 / sampler / temperature: 生成阶段从下一个 token 的概率分布中抽样的机制,不同采样策略会影响输出的随机性与稳定性,导致同一提示可能每次返回不同结果。